(5)联合游戏。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虽同处于一个集体之内,且时常发生许多借还玩具行为,但每一个儿童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为中心。
(6)合作游戏。以集体的共同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技巧: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可以通过实例串联关键词来记忆:王静一个人在那里发呆(无所用心),发现小丽一个人在玩橡皮泥(单独),于是走过去看着她玩(袖手旁观),学会后自己也开始玩了(平行),后来小丽提议捏泥人比赛看谁更像(联合),两个人都分别找了汪朋友做帮手(合作)。
3、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有哪些?
答: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按着儿童在游戏中身心体验形式的不同,把游戏分为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接受游戏、制作游戏四种。
机能游戏。针对婴幼儿好动、好奇、爱音乐等特点,以刺激婴幼儿各种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形式。这种游戏多出现在婴儿期和幼儿前期。皮亚杰把这种游戏称为感觉运动游戏。
想象游戏。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这种游戏又叫角色游戏或象征性游戏。
接受游戏。又称鉴赏游戏,是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
制作游戏。利用积木、泥团、插塑、纸、沙等物品为制作材料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结构游戏。
技巧: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可以通过实例串联关键词来记忆:开发一款新产品时,首先想象产品的新机能是否补客户接受,如果可以就尝试制作了。
4、按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冲突阶段及各阶段的游戏主题的不同来进行的游戏分类有哪些?
答: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格中本我与超我的不平衡与平衡的冲突。
现代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代表人之一莉莉·佩勒提供了四组游戏主题:
第一组游戏:儿童关心他们自己的身体,感到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表现人们期待的行为。游戏使儿童有能力幻想并控制行动。
第二组游戏: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以及因她而产生的焦虑转化而来的。游戏帮助儿童控制情感上对失去母亲的恐惧。
第三组游戏:随着恋母期的出现,儿童产生了新的焦虑。儿童到他们自己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差异,并贬低自身的价值。于是游戏充当了儿童适应成人的关系、幻想成人角色的中介。
第四组游戏:儿童开始面对现实,并倾向于集体的依恋而不是前一期的恋母焦虑。儿童与同伴之间形成了崭新的、亲密的关系。
技巧: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冲突阶段及各阶段的游戏主题的不同来进行的游戏分类可以联想到生活中小朋友刚上幼儿园的场景记忆:宝宝刚上幼儿园时不想离开妈妈,但他们还是会呆在幼儿园(有能力幻想并控制行为),老师帮助宝宝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控制情感上失去母亲的恐惧),让宝宝把幼儿园当作家(适应成人的关系、角色的中介),最后宝宝跟幼儿的小朋友相处得很好(与同伴形成了亲密的关系)。
5、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或活动)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有哪些?
答:游戏是一种活动,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1)依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把游戏划分为:动作性游戏、探索性游戏、表现性游戏、建构性游戏、角色扮演性游戏。
动作性游戏:身体的动作及感官的活动而构成,往往具有重复性。
探索性游戏:由好奇心试图发现什么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游戏。
表现性游戏:这种游戏目的是为了展示或演示。
建构性游戏:也称结构游戏。
角色扮演性游戏:是以角色扮演为主要途径的社会性游戏。
(2)以游戏中儿童的行为特征是行为对象的性质的不同,将游戏划分为:运动游戏、客体游戏、社会性游戏。
(3)游戏的活动性强弱程度不同,将游戏划分为:运动性游戏、安静性游戏。
技巧:根据儿童主要行为表现对游戏分类可以通过串联关键词来记忆:角色扮演游戏中的动作及表现,是为了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建构。
6、按着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而进行的分类有哪些?
答: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中一贯采用按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对游戏进行分类的方法。受他们影响,我国也较常采用这种方法对游戏进行分类。
(1)在1981年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把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娱乐游戏等。
角色游戏。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以上三种游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显著目标。
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体育游戏。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的游戏。如玩“不倒翁”等。
(2)日本学前教育家和田实提出幼儿教育应采取游戏诱导的方法划分,提出幼儿游戏结构的分类:经验游戏、模仿游戏、练习游戏。
技巧:按着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而进行的分类可以通过打油诗来记忆:角色结构表演靠创造,智力体育发展不能少,音乐娱乐心情好,各种类型作用要记牢。
7、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有哪些?
答:创造性游戏。这类游戏较多地体现儿童主动的、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愿的、创造的活动。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有规则游戏。这类游戏具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儿童去遵循,以确保游戏目的的达成。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等。
技巧: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可以串联关键词来记忆:西方冰川学的鼻祖丁锋耳创造性的提出:雪花是有规则的,都是六角形的片状和柱状。
8、从游戏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的角度,对学前游戏进行分类有哪些?
答:本体性游戏(也称目的性游戏)。是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是目的。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自由游戏等。
工具性游戏(也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如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等。
技巧:从游戏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联想记忆:张平自己动手(本体性)在课外利用旧电池和灯泡做灯泡串联实验(工具性)。
9、简述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具体表现?
(1)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儿童的发展要求游戏不断地深化;另一方面,游戏的深化又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2)游戏的发展表现:游戏的发展既表现为儿童参与游戏的心理因素(如认知、社会性等)的发展和身体因素(如运动能力等)的发展。也可以表现为游戏本身随儿童年龄增长在内容上不断扩展和形式上的不断升级。
技巧: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简洁概括为一句话,考试时适当扩展:发展要求深化,深化促进发展。
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的表现这一知识点可以从两方面来记忆:
儿童:人长大了,心也随着渐渐地大了(身心发展)。
游戏:如同超市推出的促销装,容量增大,包装升级(内容扩展,形式升级)
10、简述以认知为主线的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演化进程?
答:(1)学前儿童学习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处于人生最初阶段婴儿的身心活动突出表现出感觉运动性的认知特点。儿童最初形式的游戏是一种机能性游戏(即感觉运动游戏)。感觉运动性是是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象征性游戏是婴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儿童从出生后第二年进入感知运动性认知发展的末期,儿童的游戏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从主要由敲打、摇晃、啃咬等动作图式构成的感知运动游戏向模仿真实生活转变。
①象征性游戏的发展。一方面由表象活动、想象活动的增加及能力的增强,逐渐出现了以一物体假装另一物体和扮演角色为主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
②结构游戏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动作和技能的发展,游戏从机能性转向建构性,开始出现了各种结构材料建构物体的结构活动即结构游戏。
(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象征性这一学前儿童游戏最典型的发展,在幼儿末期出现了新趋势。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游戏中角色数量不断增加,规则产生成为可能,象征性游戏就开始转变成规则游戏(有规则游戏)。另一方面,思维的发展要求游戏越来越接近现实,结构游戏作为象征性游戏和实物认识及操作活动之间的过渡,由最初受象征性认知的影响,逐渐演变成真正的成人式的智力适应活动。
技巧:以认知为主线的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演化进程可以通过一段顺口溜来记忆:最初感觉运动性,典型发展象征性,末期新出规则性,阶段记忆条理清。
11、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象征性游戏的发展是这几个因素在婴儿时期逐渐发生发展,至幼儿时期才得以逐渐体系化的过程。
(1)关于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2)关于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3)关于以人代人(即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是指儿童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技巧: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利用小故事联想记忆:红星幼儿园老师组织小朋友玩医生给宝宝打针游戏时,先把教室布置成医院场景(情景转变),用铅笔作为针筒(以物代物),让小朋友扮演医生和打针的宝宝(以人代人)。
12、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知等。
(1)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最早发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动作。这种角色的动作在婴儿阶段最早发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
(2)扮演意识。最初角色动作由于缺乏或缺乏角色意识,都是一些零星的姿态或动作。以后,到幼儿时期,这些零星动作逐渐以连续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典型的角色行为。此时,儿童已具有较明确的角色意识即能区分自我与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
(3)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在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从角色扮演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循着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知这样的途径发展的。
技巧: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可以通过串联关键词来记忆:缺乏扮演意识的儿童,对角色行为需要更多的角色认知。
13、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或水平有哪些?
答:(1)独自游戏阶段。指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单独地玩。学步期或其前后的婴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这一阶段的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这一阶段中游戏的发展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2)平行游戏阶段。大约从3岁左右开始,游戏的性质发生变化,逐渐具有社会性。这阶段游戏的特点是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在平行游戏时,几个幼儿往往坐在一起,只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或游戏彼此没有交流(包括口头语言的沟通和身体语言的交流)。
(3)联合游戏阶段。幼儿到大约4岁以后,他能够留意身边其他幼儿的活动,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更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并且相互交谈。儿童在联合游戏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仍然以幼儿自己的兴趣为中心。
(4)合作游戏阶段。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学前儿童在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此时孩子已具有较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丰富的参与社交的经验。有了集体共同的活动目标。
技巧: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举例串联知识点来记忆:学校运动会上有很多项目,有掷铁饼(独自游戏),100米赛跑(平行游戏),4×100米接力赛(联合游戏),足球比赛(合作游戏)。
14、简述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1)游戏内容的发展。游戏的内容是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它构成了游戏的内核。儿童游戏的内容主要是伴随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
(2)游戏形式的发展。游戏的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游戏的形式逐级游戏的内容制约,而最终是由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程度决定的。游戏形式发展的整体状况主要体现在:
①动作的渐次连贯。
②游戏语言的发展。
③持续时间的推延。
④规则的明朗化。
⑤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技巧:——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可以通过联想花生的构造来记忆:花生里面是米(内核内容),外边是皮(外壳形式)。
——游戏的形式可以通过下面的顺口溜来记忆:语言发展动作连贯,规则明朗时间推延,游戏向社会化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